作者丨查攸吟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致
(资料图)
对于那些正在或者正准备大举出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费厄泼赖”的幻想应该被及早抛弃。
“我们正式敦促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减少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依赖,尤其是电动汽车电池。”
今年6月中旬,美国众议院组织“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special committee on China),盯上了福特和通用这两家美国汽车制造商。
隶属于该团体的4名议员,为此专程于6月20日飞了一趟底特律,约见了两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今年2月。当时,福特汽车公布了最新的投资计划,打算斥资35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一座动力电池工厂。
对于缺少动力电池配套的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这原本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但问题在于,这座工厂有宁德时代的股份,所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也源于这家中国动力电池巨头的技术。
可以想象,这个消息立即激活了美国会内一众以“反华”为标榜的,表演型政客的作秀癖。
消息出台不久,知名的作秀式反华政客表演艺术家马尔科·鲁比奥,就直接提出了针对性的立法动议,要求禁止一切使用中国技术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获得税收抵免,以确保宁德时代不能绕过《削减通胀法案》所设的限制从中受益。
当然,叫嚣让拜登当局审查福特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传统戏码,也是免不了的。
对于立法机构异乎寻常地反应,被议员们当面质询过的福特CEO吉姆·法利,也不得不于当天发表声明:
“(福特公司)同意委员会的目标,即加强美国的竞争力,在美国建立电动汽车供应链,在明天的会议上,我们计划分享我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此事的邪门之处在于,福特的新动力电池工厂,是建在美国本土的,这本身就是遵照美官方“减少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依赖,尤其是电动汽车电池”这一精神来进行的。
至于合作对象为宁德时代,只因为其在低成本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方面,强大的技术储备。毕竟技术和专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如果福特不找宁德时代合作的话,岂不是就得去找电池和汽车一把抓的比亚迪了?
尽管隔着一整个太平洋,大多数中国人对于美国土地上正在上演的这一桩桩闹剧,只能看个大概的热闹。难以深究其背后的经济推动、政治诉求,以及分析太过长远的利弊得失。
但有一点却是可以明确的——中国汽车制造业,正乘着这个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急速崛起中。而美国已经展开一张大网,如同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那样,阻击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新能源大潮而崛起。
01
《削减通胀法案》以及影响
许多人也许还记得21~22年间,美国国内持续发酵的通货膨胀问题。而《削减通胀法案》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由美国民主党在国会启动,并最终推行的。
该法案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调整税率,对10亿美元营收以上的大企业至少收取15%的账面盈利税,对高收入群体加税;
2.对股票回购征1%的税;
3.设法降低全美各类药物的价格;
4.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补贴。
前面三点与本文的主题无关,这里只就第四点进行展开。《削减通胀法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画出的饼,具体如下:
凡是美国本土的新能源车辆制造企业都能够享受政府给予的,合计9项税收减免政策,预计在法案有效期内总共将发放4000亿美元的补助。
此外个人也是有好处的——凡购买本土产新能源车辆的个人车主,也能获得合计近8000美元的购车补贴,其中包括现金补贴与税费减免。
但必须满足生产地区的诸多要求,同时设置时间节点,要求“2024年起,将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电池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矿物原材料”。
前三点与我们的主题无关,但这里的第四条,显然正是卢比奥议员碎碎念“以确保宁德时代不能绕过”的关键。
实际上,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自去年起开始策划的“技术换市场”操作,正是基于美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越来越强的对华脱钩意图。
然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合资”这种在国人看起来很熟的操作,并不能反过来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北美的参考经验。无论中国企业如何输诚,在已经陷入众愚政治泥潭的美国,都无法逃过被政客们用来当靶子谋取利益的结果。
实际上这里需要特别提一句的是,福特汽车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宁德时代甚至是不占股份,而只能收取福特方面提供的营运费用的。
说得直白点就是,宁德时代实际是找了福特汽车来给自己作为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保护人,然后替人打工赚一份辛苦钱。
可以说是被挤兑到卑微之极了。然而即便如此,美国政客也没打算放过这家中国动力电池巨头。
而且你也不要以为,法案只是封住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输美,或者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去美国开厂。其实际影响,已经扩散到了中国境内。
本月第一周周末,有内部消息传出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始对电池组装岗位进行裁员。考虑到临港工厂生产的Model 3与Model Y正处于产销两旺状态,所以这一裁员操作就非常地奇怪了。
很快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电池组装岗位一期裁员将会超过50%,波及大几百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协商赔偿被裁,仅少部分人可以转岗。而在一期电池工厂车间被裁撤之后,相关设备也都会拆除,将对应的产量业务留给二期工厂。
实际去仔细了解一下《削减通胀法案》的细节,就会理解特斯拉的这番操作。因为其中规定了,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想要拿到许诺的补贴与税费减免,生产以及购买的电动汽车40%的关键金属原材料应在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关系的国家开采或加工,而50%的电池组装或生产地也应该在北美地区完成。
从2024年开始,电池原材料的产地也将受到限制,而这份限制名单中,中国被包括在内。
▲捷尼塞斯GV70 EV在美国本土总装,但因为使用了中国产动力电池,丧失了享受美国政府补贴的资格
有关这些限制,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在美国亚拉巴马工厂组装的捷尼塞斯GV70 EV,也因为目前使用的电池是由中国企业生产,而在4月中旬美方公布首批获得补贴车型名单前,被摘出了白名单。
换而言之,尽管临港超级工厂是特斯拉旗下,效率最高同时也是成本最低的一座生产基地,但在人为障碍之下,从中国生产的特斯拉汽车在运回美国销售时将无法享受补贴。
毫无疑问,在美国对华全面打压的基调下,既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那么就不能指望美国会对其轻轻放过。竭尽所能将中国排除在美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链之外,是美国试图对华整体性“脱钩”这盘大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02
欧洲是否会跟随美国的步调?
在欧盟的内部,“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正甚嚣尘上。
今年6月初,欧盟高级官员曾对媒体透露称,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副司长兼首席贸易执法官Denis Redonnet领导的贸易保护部门,正在考虑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启动“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
这一议题,欧盟领导人已经在6月底的欧洲理事会峰会上进行了首轮讨论,而第一批调查结果计划于本月中旬公布。而一旦欧盟各方取得共识,则意味着将会启动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以及其他限制措施,甚至可能采取类似美国《削减通胀法案》那样的,强制按照零部件占比以及时间表,要求在欧市场销售新能源汽车本地化制造比例的措施。
当然,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相关议题在欧盟内部实际是存在巨大分歧的。某些在华汽车产业相关利益较小的国家,如法国,是“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的主要鼓吹者,一直在欧洲议会内部,策动欧盟强势推行保护自身的汽车产业的政策。
例如,对中国甚至日本的车企在欧洲销售,设置更多的限制。但德国因为本国车企巨大的在华利益,一直秉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逼迫中国进行反制,否则势必殃及池鱼。
当然,欧盟的担忧,并不能轻易归咎为神经过敏甚至是什么反华强迫症之类的。
各种来自中国供应商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已经在整个体系内具备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以三电系统为例,其核心的电控以及电池,国内企业比欧洲友商们可以拿出来的竞品,普遍先进一至两个迭代周期。更重要的是,凭借先发优势,国内三电系统以及相关解决方案在经过数以百万计新能源车的反复磨炼以及捶打之后,已经从质量、品控等方面,全方位优于全球大部分同类产品。
当然,无论技术领先多少,一切上游产品的竞争力,归根结底价格才是最大的杀招。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对于老欧洲而言,才更具有威胁性——不但更先进更可靠,价格也更为实惠。
其结果就是,相关竞争优势在经过全球疫情的加速以后,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许多欧洲主机厂和Tier1,宁可花费大笔运费从中国进口相关零部件,也不再在欧洲本土进行采购。
C次元此前在多篇推送中提及的,最近两年欧洲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破产关停的背后,这也是其中的一大诱因。
而这种廉价的优势,除了更低的人工水平,更是供应链优势以及产业集群优势的体现。此外,国内企业高度重视设备更新、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等,也进一步放大了中国本土制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如果上述这些引发了欧洲普遍的警惕,那么去年下半年,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新势力在德国进行的新能源汽车秀肌肉行动,则令众多欧洲的利益集团,产生了切切实实的危机感。
当然,欧洲各国的反应,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自去年起,部分欧洲国家开始调整汽车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准许销售的汽车产品必须满足一定的欧洲本土生产零部件比例。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举动实际是每个国家保护本土产业的合理反应,被认为是进入他国市场可以接受的条件。
为此,国内的企业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比如宁德时代为了给德国车企供货,就接受了在德国及匈牙利建设的动力电池超级工厂的条件。
根据宁德方面给出的数据,相关工厂在欧洲总计部署了100GWh的动力电池产能。而上汽集团,则在本月4日举办的2023年海外市场沟通会上,总经理余德就公开表示,集团目前正在欧洲选择建立第一个整车生产厂的地方。
"US says it opposes export controls by China on metals, will consult allies"
(美国表示坚决反对中国(针对半导体基本原料)的管制措施,将同盟国协商以应对此事)
7月3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宣布,决定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根据公告,镓相关物项包括金属镓、氮化镓、氧化镓等8项,锗相关物项包括金属锗、区熔锗锭、磷锗锌等6项,并于8月1日生效。
于是我们有幸目睹了,美国商务部高呼“坚决反对”以示抗议,这一幕仿佛“世界天翻地覆”(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的奇异画面。
有人曾经将美国迄今为止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击措施描述为“乱抡王八拳”,那么中方的这一反击,则像是冲着对手的裤裆狠踹了一脚。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表面上与汽车产业毫无关联的管制措施,却在不经意间,收获了跨领域的奇效——欧洲议会里,甚至是原本一意紧随美国步伐对华开展“制裁”的日、韩,一夜之间各种针对我们的叫嚣声,安静了不少。
所有人都突然间意识到了,迄今为止欧美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产业、企业,乃至于个人,那种肆无忌惮施加的各种管制以及制裁,将从2023年的7月3日宣告结束。尽管贸易保护以及各种“打压”“脱钩”企图,仍会在很长的时间里继续下去,但美国以及其盟友,是必须要考虑“代价是什么”的时候了。
随着新能源大潮的涌起,汽车产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而中国车企以及所有相关企业,各自凭借先发优势以及长期的技术积累,更是经由2010年启动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推动,已经弯道超车悄悄领先于那些老牌全球车企。
然而今日的全球汽车产业,早已陷入了存量市场的殊死搏斗。即使中国这个,以往被贴着“最大”和“新兴”两个标签的超级汽车消费市场,也早在2017年结束了增长周期。
对今日的全球汽车市场来说,每多卖出一台电车,就意味着油车又失去了一台的市场。欧盟自十五年前借着碳排放问题启动的新能源汽车时代,最后也没有能束缚住新兴工业体国家,在汽车制造业上的腾飞。反倒像是,为自己以及其他老牌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提前掘起了坟墓。
▲2022年末的全球汽车产能分布图
我们制定目前这个全球秩序,并从中获得主要收益的发达国家群体,在过去的30年里能够合作,那是建立在中国还贫穷落后的基础上的。
但是在今天和将来,随着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技术以及产业升级,在可以想见的那个未来里,我能看到的只能是国家间的激烈竞争。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也许不会出现半导体产业那么,明着直来直去的你死我活。但我们也绝不能妄想,美国乃至欧洲,会主动让出自己的份额。
全球贸易体系里的既得利益者们,是绝不会在未经过激烈斗争,并遭到彻底失败之前,去理性考虑应该吐出多少利益、放弃哪一部分份额,与他人实现最大公约数的。
我并不怀疑今日之中国所前进的每一步,都必须经过斗争!
原文标题:欧美“狙击”中国电动车|卷至半途